跨越70年 共同见证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的幸福生活-新华网
2023 08/24 14:09:22
来源: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跨越70年 共同见证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的幸福生活

字体:

  大兴安岭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于8月23日-24日在黑龙江省呼玛县举办。同期,为纪念鄂伦春族下山定居70周年,鄂伦春民族竞技运动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活动也在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举行。

  从撮罗子到砖瓦房,从桦树皮用具到工业化生活用具,从兽皮衣物到棉麻、丝织。70年来,从兴安岭走下山来定居在呼玛的鄂伦春族百姓结束了栖息山林、流离转徙的游牧生活,在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开启了生活的崭新篇章。

广袤的大兴安岭

  从兴安岭上走下来的民族

  高山、河流,茂密的森林、丰富的物产,在茫茫的大小兴安岭深处,一个被森林孕育的民族——鄂伦春族,诞生了。

  “鄂伦春”意为“山林中的人们”。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社会生产以集体狩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是典型的狩猎民族。鄂伦春族有语言,没有文字。他们能歌善舞,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下山定居前,鄂伦春人不仅要对抗严寒,还要抵御猛兽,在用白桦树搭建的撮罗子里居住,生活非常艰苦。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坚持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十分关心鄂伦春族群众的生活,多次派专人进行交流沟通,为他们提供急需的生产生活物资。同时,在依山傍水的呼玛河畔为他们建造新居,鼓励他们下山定居。

  鄂伦春族群众被党的真情实意所感动,陆续走出深山,住进早已为他们准备好的新居。

  从兴安岭上衍生出来的文化

  世代在大小兴安岭游猎的鄂伦春族,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不仅是狩猎,搭建撮罗子、缝制服饰,都是使用原生态材料,就连盆、碗、水桶、针线盒都可以用桦树皮制作。随着下山定居,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这些民族的智慧早已变成历史,但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鄂伦春族人化身传承人、匠人,为传承鄂伦春族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鄂伦春族撮罗子搭建传承人孟淑卿

  在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孟淑卿老人的家中,园内的果蔬长势喜人,一派蓬勃景象。作为鄂伦春族撮罗子搭建传承人,一走进孟淑卿家的房门,客厅中间,一座用白桦树干搭建成圆锥体,用狍皮覆盖的原始撮罗子模型映入眼帘。

  “这就是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一家人都住在撮罗子里。在这里烧火、做饭、取暖、睡觉。经常是胸前是暖的,但身后很冷。后来住进了木刻楞,里面不透风,也暖和了。”孟淑卿回忆道。

  在客厅的墙面上,还展示了各种民族服饰,狍皮衣、狍皮帽、狍皮背包,仿佛穿越回了遥远的70年前,感受到了鄂伦春族先辈的智慧。

  孟淑卿说:“如今我不仅传播撮罗子的文化,还把撮罗子和用桦树皮做的生活用品变成手工艺品,来这边旅游的人基本都会买一些回去,他们感觉生活在森林里的鄂伦春族非常的伟大和智慧。”

  目前,白银纳鄂伦春族乡拥有1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8位省级非遗传承人、34位地市级非遗传承人、53位县级非遗传承人,国家省、地县级项目共计33项。

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的崭新面貌

  兴安岭下的幸福生活

  干净整齐的街道、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撮罗子样式的仓库,随处都彰显着如今生活的充实和富足。

  2016年底,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已全部修建成了水泥路,全部通国电,村有线电视、宽带全部入户。2013年建设了“吉雅希”民族文化广场,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健身器材20套,丰富了鄂伦春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2008年建设白银纳村木耳菌生产厂房,发展黑木耳产业,自2017年初以来,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继续加大投入发展木耳产业,建设菌厂一座、购进新型做菌设备、平整扩大30000平米的木耳场地,使白银纳乡的黑木耳产业逐步形成了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

  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党委书记关健介绍,70年来鄂伦春族百姓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财富。下山以后,百姓有房可居、有地可种、有药可医,孩子有学可上,收入显著提高。

  70年沧海桑田、波澜壮阔。鄂伦春族经历了从原始森林生活的社会,勤劳勇敢的鄂伦春族人早已在这片沃土上埋下了那颗叫做“幸福”的种子,现在已开出“幸福”之花、结出“甜蜜”之果。

【纠错】 【责任编辑:董云竹 才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