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航天育种” 北大荒薯业集团有限公司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再添“芯”动能-新华网
2024 12/11 17:11:43
来源:北大荒融媒体

“马铃薯+航天育种” 北大荒薯业集团有限公司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再添“芯”动能

字体: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小小的种子,紧密连着“国之大者”。

  12月10日,历时11天,经过“消磁”处理之后,航天生物集团广梅航天育种研发中心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薯系列”马铃薯微型薯品种、优良的高世代品系实生种籽以及搭载公证书移交给北大荒薯业集团有限公司,即将开启后续试验种植和后续评价鉴定。

  航天科技助力种薯释放“芯”动能

  航天农业“大家庭”中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航天育种。航天育种又称太空育种。与传统育种相比,航天育种是将马铃薯种子置于太空特殊环境中,在微重力、弱地磁、强辐射、高真空、超低温、极洁净等极端条件作用下,促使种子内在基因变异,可大大缩短育种进程,加快新品种的选育步伐。

  北大荒薯业集团北薯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马力表示,马铃薯种薯是科技的产物,这次搭乘“实践十九号”卫星遨游太空,将有利于进一步探索挖掘马铃薯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等特点。

  无独有偶,与马力有相同看法的还有长期从事马铃薯遗传育种、脱毒种薯繁育研究的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会长、农业农村部薯类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金黎平,“经历过太空遨游的作物种子,返回地面种植后,部分后代将表现出高产、抗病、维生素含量大幅提高等特性。”她曾先后培育出30多个鲜食、加工、特色马铃薯品种,其中“中薯3号”“中薯早35”等品种在中国广泛种植。

  “种子回来了,我们计划第一试验地放在北大荒薯业集团云南宣威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进行,争取早日培育出更高产抗病的马铃薯新品种,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谈到下一步的工作计划,马力信心满满。

  端牢“饭碗”需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有相关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70%以上的马铃薯种植在脱贫地区,3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62个原国家级贫困县都是以马铃薯为主导产业,当地农民收入的1/3都来自马铃薯,马铃薯已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致富薯”“振兴薯”。

  北大荒薯业集团有限公司聚焦主业,持续开展种薯繁育、产品研发、基地建设、薯类加工、产品销售、贸易物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全球化“产购储加销”业务,先后在陕西定边、内蒙古乌兰察布、贵州威宁、云南宣威、辽宁朝阳等全国多个适合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地区合资合作建厂,通过高淀粉种薯统供、全程机械化管控、生产加工拉动、农业服务托管、种植订单回收,建立并推广“研发+供种+基地+订单+农服”的北大荒模式,以专业化、定制化服务指导和示范引领,着力提升当地种植水平和经济效益,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北大荒薯业集团北薯种业有限公司党总支副书记、董事长、高级农艺师杨庆东表示,此次与航天生物集团合作,实现卫星搭载和太空育种,在探索我国马铃薯培育特异种质资源新途径、推动实现马铃薯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以及种源自主可控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盛万民表示,目前,以北大荒薯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马铃薯企业,能够积极发挥新质生产力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将现代生物技术与完善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有机结合,建立了一系列脱毒种薯高效生产技术,显著提高马铃薯(类)病毒汰除效果,原原种生产成本明显下降,黑龙江省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覆盖比例得到明显提高,已从“十三五”的36%提高到目前的43%。全省马铃薯单产水平已从“十三五”的1570公斤/亩,提高到目前的1700公斤/亩。

  “天空地一体化”让马铃薯种植更智慧

  在交接仪式之后,开启了一场以“规模化农场天空地一体化信息感知与智能决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为主题的研讨会。

  据介绍,针对规模化农场向智慧农场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全国知名院所和行业著名专家规划设计的“马铃薯天空地一体化科技项目”在克山农场北大荒薯业集团马铃薯种植基地落地。

  这个项目以物联网、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形成规模农场生产要素监测“一张网”、分析决策“一张图”,有力提升马铃薯产业的信息感知能力和智能决策水平,让“坐在办公室里种田”成为现实,在国内马铃薯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领域先行一步。

  截至目前,北大荒薯业集团已筛选出适合淀粉、全粉、薯条、薯片加工的高产、高含量、高抗病品种20余个。其自主研发的“东垦1号”和“北薯”系列高淀粉加工专用型马铃薯种薯,实现了种源自给自足、自主可控。(赵越 张克华)

【纠错】 【责任编辑:董云竹 郭梁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