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生机勃发。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与北安市垦地合作联席会议如期召开,双方乘着“全国两会”的东风,共赴一场繁荣之约,再次奏响垦地融合发展的时代强音。
四年来,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党委与北安市委市政府携手同行,以“科技”赋能“传统”、“大农”联姻“小户”、“效率”提升“效益”、“服务”暖泽“民心”为核心理念,用实干担当书写时代答卷。通过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推广先进技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用实际行动破解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时代之问,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活力的显著成效。
拧成“一股绳”
战略合作迈向新高度
金秋时节,北安市长水河农场垦地共建农田里沉甸甸的玉米穗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大型联合收割机穿梭其间,奏响丰收的乐章。“托管玉米地块亩产1537斤(14个水),高出周边玉米平均产量225斤,托管效果显著。”二井镇王福贵朴实的话语里透着掩不住的喜悦。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正是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与北安市垦地共建结出的硕果。
从“各自为战”到“协同作战”,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与北安市以战略合作为纽带,积极探索垦地合作新模式,形成党建引领、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北安模式”。
北安分公司与北安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总揽全局作用,成立了由双方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一体两翼”合作专班,建立了高层定期会商机制,并在基层成立了24个联合党组织,双方在组织架构上实现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双方党委强化顶层设计,合作的步伐铿锵有力:2021年建成省内首个北大荒区域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当年服务耕地就突破10万亩;2022年,实现赵光镇和赵光农场合作全覆盖,土地托管“整村推进”被农业农村部作为典型在全国推广;2023年,北安分公司与北安市共同制定了垦地现代农业合作发展三年规划,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到2024年,双方已形成完善的"1+6"现代农业合作体系,双方在良种繁育、技术合作等六大领域深度协同。
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明。如今,在分公司的带动下,北安市农业托管服务面积扩大至118万亩,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达99.98%,农业先进技术应用普及率80%以上,农业生产效率提升15%。在二井镇示范区,采用“三品一标”标准的农产品实现溢价20%以上、杨家乡的有机大豆成为高端市场的抢手货……2024年,北安市合作地块玉米平均亩产1418斤(最高达1649斤),大豆平均亩产432斤(最高达537斤),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2025年,我们细化制定了8个方面的具体任务,开启深度合作新篇章。”北安分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宏忠充满信心地说。此时,北安分公司南部5个农场正全力承接市政府150万亩托管计划,重点打造3条示范带和3个示范区,力争实现大豆增产10%、玉米增产5%的目标。
从“赵光样板”到“北安模式”,双方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深化合作,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未来,随着绿色有机食品示范区的建设,双方将继续携手前行,北安分公司将持续融入和支持地方政府,从生产协作向大鹅养殖、有机食品、糖类加工等全产业链融合升级,推动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服务“零距离”
平移模式树立新标杆
眼下,在赵光农场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数据流。“这套系统能精准预测未来72小时的田间作业条件,我们根据数据提前调配农机,作业效率提升了30%。”技术员郝思文边说边调出春播时的作业轨迹图,这正是垦地共建打造的“数字农服”样板工程。
北安分公司将“北安模式”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测土配方、农艺技术和作业标准“平移”到周边乡镇,围绕农业生产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积极构建“供种管收、储运加销”全方位的专业化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和农业生产科技体系。
众所周知,规模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前提。想要上科技,解决土地分散、管理分散问题是关键一步。近年来,北安分公司联合地方政府创新推出“集体农场”模式,以赵光村为试点组建8个由村集体领办、村民民主管理的农场,通过整合4.1万亩零散耕地实现规模化经营。该模式既保障农户土地权益,又推动“小田变大田”。2024年,成功实现赵光镇26万亩耕地社会化服务全覆盖,为垦地共建“整镇托管”树立了示范样板。
科技赋能是“平移模式”的最大亮点。在赵光镇托管地块,新安装的物联网设备格外醒目,智能虫情测报灯自动识别害虫种类、多光谱无人机精准监测作物长势、土壤墒情监测站实时上传数据……“这些黑科技让我们种地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六井村种植大户马发指着农服中心的大屏幕,“现在施肥用药都看数据,去年光化肥就省16%。”
此时垦地共建的田间有“耳目”、云端有“大脑”、地里有“医生”……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蓬勃发展,北安分公司的“机械手”“智能脑”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今年,北安分公司将通过数字农业推动合作升级,在科技园区和基地建设上,重点打造4条“百里”垦地合作现代农业示范带、6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9个乡镇的垦地现代农业标准化种植基地,形成集合良种、良田、良法、良机和数字信息的现代农业高标准示范区,助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红色“连心桥”
文化共融激活振兴基因
金秋时节的北大荒沃野鎏金,北安分公司与属地乡镇联办的“村BA”篮球赛正如火如荼。场边观战的二井镇建革村村民杨秀玲笑逐颜开:“移动课堂下田地、文艺汇演进社区、电影展演到村口……咱们垦地文化活动真鲜活!”这幕生动图景,正是北安分公司党委创新党建共建模式激活区域发展活力的真实写照。
以文化融合破题,用精神纽带聚力。分公司党委深挖北大荒精神时代内涵,构建“红色联盟”文化矩阵,全年开展沉浸式红色主题教育52场,辐射党员干部群众4800余人次。在朝阳山东北抗联遗址群旁,尾山农场打造出集农业观光、研学教育为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验基地;二龙山农场与二井镇联合组建的12支民间文体团队,将黑土地上的丰收喜悦编成秧歌舞,把冰雪激情化作速滑竞技,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架起情感交融的“连心桥”。
机制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2024年开年之际,北安市与分公司签署的《垦地合作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框架协议》升级为“1+7”立体化合作体系。双方成立由党委一把手挂帅的工作专班,阵地共建实现资源共享、民生共管破解治理难题、产业共育激活经济动能,"三项工程"更是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在田野上书写融合答卷,于实践中淬炼先锋本色。分公司构建起“党委统筹-支部联动-党员示范”三级服务体系,创新推行党支部包村、党小组包屯、党员包地块的“三包”责任制。二龙山农场与二井镇共建的8块党员示范田,完成6项新品种栽培技术攻关;建设农场与通北镇、海星镇、融通农业发展(北安)有限责任公司、北安市幸福林场打造一场两镇一林一企“五位一体”共建模式,实现北安南部区域大面积粮食单产提升;红星农场和杨家乡“红杨共建万亩示范片”党支部创新“1+2+N”共建载体,带动垦地双方在农机共享、技术共研、市场共拓中实现增值收益双提升。
从文化共鸣到产业共振,从组织共建到发展共赢,北安分公司党委以党建“金丝线”串起垦地融合“珍珠链”,用组织力激活生产力,让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与北安市正以“双向奔赴”的奋进姿态,催生出组织共建聚合力、产业共振添动力、文化共融筑根基的良性发展生态,让垦地融合的“星火”燎原成乡村振兴的“璀璨星河”,共同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居民富的时代画卷。(通讯员:岳文安思斯林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