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结核病、艾滋病患者成功治疗率分别达96.0%和95.2%,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7.15%、城、乡饮用水合格率分别较去年提高6.06%、3.37%……
2024年以来,黑龙江省疾控系统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引领,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全面深化疾控体系改革,强化重点传染病防控,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推动医防协同深度融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健康答卷”。全省传染病疫情总体平稳,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显著,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为人民群众筑起坚实的健康屏障。
疾控体系改革向纵深推进 构建“横向协同、纵向联动”新格局
2024年是全省疾控体系改革的开局之年。黑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市县两级疾控中心与卫生监督机构深度整合,全面完成系统重塑。核定省疾控中心编制总数,重新调整设置内设机构,更加聚焦新形势、新任务,优化传染病监测预警、科技创新、对外交流合作等职能定位;将结核病防控职能划入省传染病防治院,防与治进一步深入融合。建立全省卫生健康与疾控行政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制修订疾控业务工作制度50余项,相关改革举措获国家疾控局高度肯定,并在全国会议上推广经验。
创新试点成效显著,全省135所医疗机构派驻专兼职疾控监督员161名,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设立公共卫生科。全国首张公共卫生医师处方在哈尔滨市双城区胜丰镇卫生院成功开具,标志着公共卫生服务与临床医疗深度融合进入新阶段。
重点传染病防控成效显著 筑牢疫情“防火墙”
过去一年,全省坚持“多病同防、精准施策”,重点传染病防控取得突破性进展。数据显示,全省流感、新冠报告病例数较2023年同期大幅下降,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平稳可控;结核病、艾滋病患者成功治疗率分别达96.0%和95.2%,超额完成国家指标。诺如病毒感染及炭疽等聚集性疫情处置及时高效,未发生局部规模性疫情,守住了公共卫生安全底线。
免疫规划工作扎实推进,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97.15%,第二剂次脊灰灭活疫苗补种58.34万人,接种率达98.54%,群体免疫屏障持续巩固。
能力建设提质增效 打造公共卫生“硬核实力”
硬件设施与人才队伍“双轮驱动”,为疾控事业注入强劲动能。省级疾控中心异地新建项目获批“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跻身国家级七大食品特色实验室之列。全省建成140支基层传染病应急小分队,实现市、县级全覆盖,全年开展应急处置演练187次,东北三省联合演练获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对外合作实现新突破,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建立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区域协同防控网络进一步拓展。人才队伍建设成果丰硕,选聘10名公共卫生首席专家,培养基层公共卫生人员1126名,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培养支持项目,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健康服务优化升级 守护群众“家门口”的健康
聚焦民生需求,健康危害因素防控成效显著。全省城乡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覆盖率均达100%,合格率较2023年分别提升6.06%和3.37%。儿童青少年健康干预力度加大,完成25万人次学生近视、肥胖等常见病监测,建成28所小学爱眼科普长廊,脊柱侧弯及超重肥胖专家委员会发挥技术引领作用。
执法监督筑牢健康防线,全省开展“蓝盾护航”专项执法行动,监督检查单位13.28万户,查处案件1899件,通报预防接种违法案例7起,部门联合抽查任务完结率100%,切实维护群众健康权益。
数智赋能提质增效“人工智能+”助力疾控现代化
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疾控领域的应用实践,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又是推动黑龙江省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2025年2月25日,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局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人工智能+疾控”联合实验室,聚焦疾控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开展“人工智能+疾控”行业应用的技术迭代,联合开展相关复合型人才培养,迈出了相关探索的第一步。
未来,黑龙江省疾控系统将依托省统筹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基于通用大模型的应用型人工智能平台,通过对疾控知识库和数据推理逻辑的强化学习,结合疾控业务各场景,配置专有算法和模型,将在传染病预测预警、不明原因疾病早期识别、多维监测数据智能分析等场景开展探索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