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哈医大二院“换心人”于文峰心脏移植术后已健康存活31年。为纪念我国心脏移植取得的成就,铭记黑龙江医学界为我国心血管外科进步作出的贡献,哈医大二院设立了“4.26爱心日”。今年的4月26日,哈医大二院举行第二十一届“4.26爱心日”大型义诊活动,主题仍为“关爱心脏,奉献爱心”。
嘉宾合影。
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季勇致辞。
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哈医大二院院长徐万海致辞。
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季勇代表哈尔滨医科大学向以夏求明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为我国器官移植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致以崇高敬意,向依然在临床一线为医学事业发展努力奋斗的同仁们表示衷心感谢。他强调,站在哈医大百年征程的新起点,希望哈医大二院全体医护人员充分发扬“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光荣传统,秉持“聚合力、惠人才、优学科、固本科、兴临床、强学术、厚文化”的工作思路,在器官移植、人工心脏等领域不断突破技术壁垒,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百姓,为实现百年医学强校奋斗目标、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龙江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哈医大二院副院长王广志主持活动。
4月26日一早,哈尔滨市民们就带着各项检查报告在哈医大二院门诊大厅排起了长队,其中人们熟知的亚洲心脏移植术后存活纪录保持者、术后31年的“换心人”于文峰和术后18年的“换心人”孙立滨,以及今年三月初在哈医大二院成功接受人工心脏手术的贾道宽都来到了义诊现场,一起来庆祝这个属于“爱心”人士的节日,共同向全社会呼吁“关爱心脏,奉献爱心”。
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于波为患者义诊。
哈医大二院心外科主任田海为患者义诊。
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哈医大二院院长徐万海介绍,今年是哈医大二院4.26爱心日的第二十一年,“4.26爱心日”的创立不仅是呼吁人们关爱心脏,也是铭记我国心外科著名专家、原哈医大二院心外科主任夏求明教授为我国心脏移植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1992年4月26日,夏求明教授主刀,20多个科室的上百位专家通力合作,克服简陋的条件和艰苦的环境,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杨玉民成功实施了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术后一年杨玉民回归社会、自食其力,并于第二年喜得千金。“换心人”杨玉民健康生活18年半,成为当时中国大陆地区心脏移植后健康生存时间最长的人。
之后,1994年2月哈医大二院心外科为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镇中学优秀教师于文峰实施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手术,术后十多年中他带过数届高三班,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目前他已经心脏移植术后健康存活31年。在哈医大二院几代心外科人的不断努力与探索下,又先后完成了二次心脏移植以及成功为经历四次心脏手术的女患者实施心脏移植等高难度、复杂的心脏移植手术。
如今,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心脏已成为治疗严重心力衰竭的重要工具,它不仅为等待心脏移植的患者提供了生命支持,也为不适合移植的患者带来了长期治疗的可能性,哈医大二院成功完成急诊ECMO+IABP桥接人工心脏置入手术,为终末期心衰患者开启“心”的护航,创造生命奇迹。
义诊现场。
据悉,哈医大二院作为我国最早研究脏器移植的医院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成功实施狗头移植实验的研究,并获得移植后存活5天零4小时的国内最好纪录,从此开辟了我国器官移植领域的先河。哈医大二院现已专门设立OPO器官捐献办公室,获批心脏、肝脏、肺脏、肾脏等所有大器官移植手术资质,并均已成功开展。
“人工心脏技术是无法替代心脏移植的。”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于波指出,在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治疗领域,心脏移植与人工心脏构成了现代医学的“双生花”。在供体严重短缺的背景下,人工心脏展现出时空优势,帮助患者过渡到心脏移植,让患者有机会等到移植心脏。经验表明,接受人工心脏过渡治疗的患者,移植后5年生存率比直接移植者提高19%,印证了两种技术序贯使用的协同效应。
哈医大二院心外科主任田海介绍,人工心脏的学名叫“心室辅助装置”,它并非取代心脏,而是化身“超级外援”。人工心脏通过入血管连接左心室,将血液抽出后加压泵送入主动脉,直接分担心脏60%-80%的工作量。因此,可以理解为人工心脏不是让心脏退休,而是帮它减负,部分患者在人工心脏的辅助下,心脏得到充分休息,有可能心功能可以恢复。人工心脏本体植入体内,但控制器、电池需要外置,通常放在随身背包中,患者植入人工心脏后,可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患者需要每天检查电量,避免剧烈碰撞,并定期为电池充电,类似于手机充电。目前,国内部分患者佩戴已超过7年,国际上则有患者配戴超过16年。
于波教授强调,心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控的,人人都应做自己心脏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日常生活中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要做到吃得“好”,低脂肪、低盐饮食、低糖饮食、荤素搭配、合理膳食;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要戒烟限酒,吸烟是心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好血压和血脂,定期测量血压和血脂,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并按医生建议进行治疗;管理精神压力,保证充足睡眠,长期承受压力会对心血管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应学会有效管理压力,寻求适当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颗心脏,学会爱护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负责的“爱心”人士。
心脏移植和人工心脏是终末期心衰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原位心脏移植依然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地挽救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生命,改善其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因此,哈医大二院心脏移植团队也向全社会呼吁,希望更多人加入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让生命突破生与死的藩篱,让爱和生命得到延续。(田为 曹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