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我的肇州 我的老家》。
在黑龙江省西南部的松嫩平原腹地,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这片浸润着千年农耕文明的黑土地,正以“大食物观”为引领,将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产业思维深度融合,让“土特产”从田间地头走向全国餐桌。从金黄的托古小米到飘香的肇州大瓜子,从鲜嫩的“菇娘”到醇厚的“大酱”,肇州人用“土”的底色、“特”的禀赋、“产”的格局,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扎根“土”:黑土地孕育的自然馈赠
肇州的“土”,是北纬45度黄金纬度带的馈赠。这里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壤有机质含量达3%-6%,松花江与嫩江的滋养,年均2900小时的充足日照,无霜期130天以上的气候条件,共同勾勒出“天然粮仓”的生态画卷。
托古小米的故事最能诠释这份“土”的价值。在托古乡,御品红谷在黑钙土中扎根生长,经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的双重淬炼,其蛋白质含量超10%,铁、钙等微量元素远超普通小米,蒸煮后黏糯清香,被誉为“谷物黄金”。这种小米的种植严格遵循“企业+农户+基地”模式,1500余户农民通过订单农业实现标准化生产,2024年全乡种植面积近万亩,年产优质小米2.7万吨,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不止于小米,肇州的“土”里还藏着更多惊喜。新福乡的香瓜种植基地,通过“1膜4拱”技术实现早、中、晚三茬错峰上市,复种白菜、茄子等作物,亩均效益较传统种植提升3倍以上;二井镇的“菇娘”,通过“1月份育苗、6月上市”的反季节模式,每亩产量3000斤,效益是玉米的4-6倍,产品远销北京市、辽宁省等地。这些“土里生金”的实践,正是肇州人对“大食物观”最质朴的诠释——“向耕地要粮,更要向土地要多元价值”。
体现“特”:小特产里的独特密码
在肇州县,每一种“土特产”都是独特的文化符号。邵家大酱传承百年古法,以东北大豆为原料,经自然发酵与现代工艺结合,酱香浓郁,2015年被列入大庆市非遗名录;曹家香油历经选料、炒籽、磨浆等十余道工序,成品清澈莹亮,成为馈赠佳品。这些“特”不仅是味觉记忆,更是产业升级的起点。
老街基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的实践颇具代表性。这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肇州糯玉米”“肇州大瓜子”为核心,开发出8大类200余个产品,其中“肇州糯玉米”入选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名录,“肇州大瓜子”获评“龙江十大地标区域品牌”。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老街基带动2000余户农民参与订单种植,年加工农产品9万吨,电商年交易额突破1.2亿元,成为“龙江老字号”的标杆。
科技赋能让“特”更具竞争力。肇州县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建立合作,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推广香瓜 “三茬种植”、菇娘“立体栽培”等技术,解决品种优化、病虫害防治等难题;与中国建设银行推出“香瓜贷”,累计投放近千万元,帮助百户瓜农扩大生产规模。这些举措让肇州的“特”从地域特色升华为产业优势,成为全国市场的“抢手货”。
形成“产”:产业链上的价值跃升
从“田间”到“舌尖”,肇州县正构建“种养加销”全产业链条。中食世纪集团400万羽蛋鸡产业集群项目,是东北三省一区单场规模最大的蛋鸡养殖基地,配套建设的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项目,形成“养殖-加工-生态”闭环;沃源湖羊年10万只肉羊养殖项目,通过“饲草种植-肉羊繁育-屠宰加工”一体化模式,带动全县牧草种植面积扩大2万亩。
加工环节的突破尤为关键。丰绅淀粉公司年产10万吨玉米淀粉项目,将玉米转化为淀粉、蛋白粉等产品,延伸出生物基材料、保健食品等产业链;禾丰食品公司日加工肉鸡10万只的生产线,通过“分割-包装-冷链”全流程标准化,产品直供全国各大商超,带动周边5000户农户参与养殖。这些项目的落地,让肇州县从“卖原料”转向“卖产品”,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
电商与物流的深度融合,则为“产”插上翅膀。生活村通过电商直播,将甜柿子、丰乐白酒等特色产品推向全国,日均订单量超3000单,带动1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3万元;肇州电商产业园集聚29家企业600余种产品,年交易额突破1.2亿元,获评“黑龙江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如今,肇州县的“土特产”不仅在实体市场热销,更通过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渠道,走进千家万户。
大食物观:从“吃饱”到“吃好”的跨越
在肇州县,“大食物观”不仅是理念,更是生动实践。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31.9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占比94.4%,经济作物占比5.6%,形成“保口粮、扩杂粮、优经作”的多元结构。同时,肇州县积极拓展食物来源:发展秸秆饲料化利用,年转化秸秆39.9万亩,既解决焚烧污染,又为畜牧业提供优质饲料;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水灌溉面积达49.9万亩,粮食产量提升10%-30%,实现“藏粮于技”。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是肇州县践行大食物观的另一维度。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超85%,秸秆综合利用面积占比90%以上,通过“党建红引领生态绿”模式,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生物质能源,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链条。这种绿色发展理念,让肇州县的黑土地持续焕发生机,为多元化食物供给提供坚实支撑。
从托古小米的醇香到菇娘果的清甜,从香瓜大棚的忙碌到电商直播间的火热,肇州人在黑土地上演绎着“土特产”的华丽转身。这些实践证明,树立大食物观,就是要立足资源禀赋,深挖特色潜力,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粮库”“菜篮子”“钱袋子”。当“土”的底色、“特”的禀赋、“产”的格局深度交融,肇州乡味必将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画卷中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