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北大荒,骄阳似火。走进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智能灌溉精准运作、无人机低空巡田、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一幅充满科技感的夏管作业图景展现眼前,这是七星农场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果。
田畴换新颜 丰产增收结硕果
在七星农场第一管理区标准化格田里,拥有350亩水稻田的产粮大户秦玉秋蹲下身扒开稻穗,查看生长情况。秦玉秋介绍,前年秋收后,采用“中间机耕路、两侧为格田、四周为水渠”的模式,完成了标准格田改造,田块规整,仅此一项改造就节省了20亩土地,加上节水节肥措施,每亩地收益能额外增加100元。
七星农场结合实地踏查与卫星成像技术,为每个地块制定个性化改造方案,建设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实现了农业生产“两节、三提、四减”目标。截至目前,已完成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100.8万亩,其中格田改造工程每亩平均增产20公斤、节水80立方米以上,综合亩增效达到150元以上。
在万亩大地号示范区,智能浸种催芽、侧深施肥、智能节水灌溉等20多项新技术集中应用,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智能化。45户种植户共享高标准农田红利,其中种植户李楠去年亩产达710公斤,比改造前增产近60公斤,按每公斤1.4元算,每亩多收70元,330亩地增收2.3万元。
节水增效也是高标准农田的一大亮点,七星农场通过与青龙山灌区工程配套,实现江水灌溉面积占50%以上,通过推广应用浅、湿、干间歇灌溉方式,每亩节水40立方米、节约成本5元,每年可节约20%水资源,同时提升了水稻产量和稻米的综合品质评分。
精雕细琢抓建设 规范设计保质量
在七星农场第七管理区,挖掘机、铲车、压路机忙碌作业,修建机耕路。
“这段路总长7.5公里,原来是砂石路,雨季泥泞难行,机械根本进不来”。正在现场指挥施工的工作人员李宗明说:“针对重载农机通行频繁的路段,我们采用一路一策方案,路基使用山皮石加厚30厘米,以此增强承载力,今年秋收前完工,能让100多户种植户受益。”在道路建设上,七星农场严格遵循国家“一平两通三提升”标准,不仅改善通行条件,农机作业效率提升30%,预计每年可减少粮食损耗500吨以上。
七星农场工程建设管理部部长李世军介绍,农场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位一体”统筹规划,组织20余名技术人员深入田间,结合卫星遥感逐地块勘察。创新推行“先规划、后入库,先整理、后配套”机制,将五年内拟建项目纳入后备库,形成职工群众+基层单位+主管单位+设计单位“四位一体”设计链条。
质量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命线”,七星农场构建“1551”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设立指挥部,由班子成员牵头成立专班包保管理区,派出5名监督员实施巡回监管,每个标段均配备1名管理区专职监督员。
在青龙山灌区配套工程现场,第三方检测机构技术员正将混凝土试块放入压力试验机:“每批水泥、钢筋都要抽样检测,合格才能用。”项目实施全程落实法人责任制、监理制、招投标制,验收采取“行业验收+第三方评估+省级抽验”模式,去年验收的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超90%。
截至目前,七星农场已新建及清淤沟渠2249公里,配套桥涵闸2361座,架设输电线路1631公里,改造育秧基地26处,修建机耕路563公里。这些基础设施像农田的“筋骨”,让昔日“望天田”变成“旱涝保收田”。“去年汛期降雨量超历史同期,多亏新修的沟渠和桥涵,我们辖区的机耕路上没有一处积水,收割机能够随时顺畅地进入田间作业。”经历过汛期的七星农场第一管理区主任王洪星说。
建管并重 长效管护筑根基
“这片渠的护坡有点松动,得赶紧修补,不然下雨后影响下游稻田灌溉。”一大早,七星农场第三管理区管护员张举峰就沿渠巡查,每发现一处问题就停下来拍照存档。他负责的渠道和桥涵,是高标准农田管护体系的“神经末梢”。
七星农场工程建设管理部工作人员李子龙介绍,按照“谁使用、谁管护”原则,农场与管理区签订移交协议,明确管护主体、内容和职责。工程验收合格后立即移交管理区,纳入管护范围,确保“建一片、成一片、兴一片”。同时,引导种植大户参与管护,形成“群众参与+管理区自治+公司监督”的机制。
“我们把管护责任分到户,谁家地头的设施谁负责日常维护,发现大问题报管理区处理,大家积极性都很高。”七星农场第八管理区主任王磊说。
科技赋能让管护更精准高效。在七星农场的物联网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220个叶龄智能监测点传回的数据,农田信息、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等六个系统联动运行,对百万亩土地种植全过程科学指导。
“通过遥感监测,能及时发现渠系漏水、设备故障,系统自动提醒,响应速度比以前快了很多倍。”技术员王勇演示着平台功能,“上个月,系统预警一处智能闸门故障,我们的管护员半小时就赶到维修,没耽误灌溉。”
如今,行走在七星农场的田野上,标准化格田连片成方,智能设备遍布田间,机耕路四通八达,渠系水流通畅。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让粮食产能稳步提升,更让农户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七星农场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践,证明了只有筑牢良田根基,才能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吴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