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勇:解码气候康养 绘就“候鸟养老”科学航线-新华网
2025 08/09 10:44:04
来源:哈尔滨医科大学

季勇:解码气候康养 绘就“候鸟养老”科学航线

字体:

  “一到冬天就去海南,夏天再回东北”,这种“冬南夏北”的“候鸟”式养老,是许多北方老人的选择。近年来,哈尔滨医科大学与海南医科大学联合开展中国“候鸟”人群健康队列研究,深入探究“候鸟”式生活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破解“候鸟”人群疾病难题,为促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我国银发经济发展。

  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季勇介绍,2023年11月,他前往海南拜访海南医科大学校长陈国强,共同提出针对“候鸟”人群开展健康队列的研究,希望借助数据,探讨“候鸟”式生活是否有益于老年人健康,以及对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不同基础性疾病人群的影响差异。两校随后签订合作协议,项目正式启动。

  开展项目具备系列优势,季勇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工作后,获批了全国重点实验室——寒地心血管病全国重点实验室。由于心血管病高发于60岁以上老年群体,而“候鸟”人群多为退休老人,以避寒避暑为主要生活方式,实验室为聚焦探究这种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影响提供了先天的条件。此外,海南医科大学凭借独特的地域优势,能够接触大量“候鸟”人群。

  “研究涉及多个维度,包括气候对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情绪、神经系统功能、代谢紊乱改善情况,以及呼吸、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发病率等,紧扣慢性病综合管理与老年健康管理两大重点任务,致力于高质量开展中国‘候鸟’人群健康对比研究。预计3到5年有初步结论,这些数据不仅能为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提供科学指导,提升他们的平均健康水平和寿命,也能为健康保障政策制定提供建设性参考。”季勇说。

  项目首期聚焦黑龙江与海南间的“候鸟”人群,涵盖黑龙江赴海南避寒、海南至黑龙江避暑的“候鸟”群体,以及两地未迁徙的对照组。目前数据显示,东北飞往海南的人数远超反向流动。

  季勇表示,这项研究的价值为“候鸟”人群提供了科学指引。若证实特定基础性疾病人群流动不利于健康,可帮助这部分人群做出不流动的选择;若验证其积极作用,则能为“候鸟”人群提供精准建议;若能证实患有呼吸系统基础病变的老年人冬天适合到南方避寒,同样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夏季适宜到东北避暑,有望改变“候鸟”流动格局,吸引全国相对暖和的地方居民。

  “未来,我们希望将研究范围从冬夏两季拓展至春秋,挖掘更多季节性流动潜力。不仅能丰富候鸟式生活的内涵,也能为不同地域开发特色康养资源提供依据,助力各地在银发经济浪潮中找准定位,实现健康与经济的双赢。”季勇说。

  为通过“候鸟”项目实现健康与经济双赢,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黑龙江与海南两地建立对称式研究体系,由哈尔滨医科大学与海南医科大学专家联合组成秘书处,并成立联合管理办公室。通过每月定期召开视频例会和及时沟通机制,实现数据共享与研究进展同步。同时,两地“候鸟”门诊从机构架构到运行模式均保持一致,确保采集数据的统一性和可靠性。

  在学科整合与专家协作方面,哈尔滨医科大学以附属第二院为核心,联动附属第一院、附属第四院成立“候鸟”工作办公室,筹建40张床位的“候鸟”病房,并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研究团队汇聚心血管、重症、老年等多学科专家,通过交叉协作,全方位覆盖“候鸟”人群的健康诊疗与研究需求。

  目前志愿者招募反响热烈,“候鸟”人群主动报名参与。志愿者体检挂号费用由项目承担,他们将配合完成问卷及生物学样本采集。研究还引入可穿戴设备,重点监测“候鸟”人群心脑血管指标。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参与。

  此外,除了3到5年的短期计划,未来期望依托研究数据,助力患有不同基础病变的老年人精准选择适配的生活方式,找出全国适宜避寒避暑地区。同时,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激发地区经济活力,促使各地区、各部门结合自身特色,为银发老人打造优质生活,提供经济、物质层面的坚实保障,涵盖社区服务、住房建设等多方面,实现经济发展与民众健康的双向提升。

【纠错】 【责任编辑:董云竹 郭梁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