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服务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近日,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院“生态先锋·绿动未来”实践团队深入泰来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据悉,泰来县作为科尔沁沙地边缘的生态脆弱区,自2016年与东北林业大学确立定点帮扶关系以来,双方已携手走过10年,共同书写着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的答卷,持续深化着校地情谊与合作。本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聚焦生态治理一线,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探索绿色发展之路,践行“以林育人,生态报国”理念。
黑龙江泰湖国家湿地公园水草丰美、候鸟翩跹,成为实践团队首站。这片曾经受风沙侵蚀的土地,在东北林业大学于洪贤教授团队科技赋能下,通过生态补水与科学养殖规划重焕生机。团队成员踏查湿地、监测病虫害,切身感受“纸上蓝图”化作“惠民绿洲”的生态伟力。实践团队实地踏查了东方红林场,参观了校地共建的黑龙江泰来板蓝根科技小院,并深入田间观察学习。小院中郁郁葱葱——板蓝根、桔梗等药材扎根沙土,正是校地合作将“生态痛点”转化为“产业支点”的典范,为沙区振兴提供了“东林智慧”。团队聚焦泰来防沙治沙核心,重点调研了泰来防沙治沙工作的进展与挑战,了解沙区生态屏障建设实情。在泰来县江桥镇,通过参观柳编“幸福车间”,深入了解东林技术帮扶使传统柳编升级为富民产业,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
实践期间,团队与泰来县农业农村局及林草、环保等部门开展了座谈。座谈中各部门详细介绍了泰来县地处科尔沁沙地、生态脆弱的自然本底,以及1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的生态治理与修复成果,包括防沙治沙、湿地保护等成效与挑战。同时,与相关部门特别探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旱转水”(旱田改水田)对当地水资源平衡、土壤环境等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改变。会上生态学院张全智副教授作“碳中和背景下中国林草部门行动”报告,结合泰来实际,为当地发展及宣传绿色低碳理念提供专业见解,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贡献高校方案。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将“以林育人”理念贯穿实践全程。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春雨老师在绿水青山间讲授“行走的思政课”,将“两山理念”、生态文明战略与青年使命深度融合。实践团队参观了江桥抗战纪念馆,马占山将军抗日壮举激荡学子报国情怀;昔日战场遗迹与今日葱茏绿洲的强烈对比,更让青年学子深刻体悟守护绿水青山就是新时代的卫国担当。
据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院党委副书记袁旭介绍,通过此次泰来之行,东林学子深入基层生态治理最前沿,将课堂延伸至沙地绿洲。团队成员通过扎实的湿地踏查、防沙治沙调研、座谈交流以及对“旱转水”等问题的深入了解,全面掌握了泰来县的自然条件、生态脆弱性、10年治理修复历程及现存挑战。在此基础上,团队正结合专业所学,致力于为泰来县制定一份聚焦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针对性报告和可行性建议,力求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服务地方的实际贡献,这正是东北林业大学“以林育人,生态报国”理念的生动实践。
十年校地携手,东北林业大学与泰来县在风沙线上共绘振兴发展画卷。东北林业大学学子表示,要以科技之力守护北疆绿色长城,让“两山理念”在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征程中绽放新光,以青春实干回应“生态报国”的时代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