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展风采,致敬健康“守门人” 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好医护”典型案例系列报道之 柴寿福:扎根乡野守初心-新华网
2025 08/14 10:58:19
来源:极光新闻

“医”展风采,致敬健康“守门人” 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好医护”典型案例系列报道之 柴寿福:扎根乡野守初心

字体:

  为充分挖掘和发挥行业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广大医务工作者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2025年,省卫生健康委在全省开展了“基层好医护”典型案例征集活动,经过申报、推荐、评估等多个环节,在2025年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前夕,公布了6个入围优秀典型案例。

  “基层好医护”优秀典型案例中的典型人物长期扎根基层、无私奉献,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做村民健康的“守门人”,做乡亲们的“医”靠。他们,是生命的守护者,是健康的使者,用医者的仁心,守护着每一个人的生命与健康,传递着希望与温暖。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向他们致以最深的敬意。

  今天,让我们走进鸡西市恒山区小恒山村卫生所村医柴寿福。

  柴寿福,男,1976年4月7日出生,中共党员,现任鸡西市恒山区小恒山村卫生所村医。曾获得鸡西市劳动模范、“鸡西好人”等荣誉称号。走进小恒山村卫生所柴寿福的诊室,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锦旗、安静等待的患者和一个忙碌的身影,这就是村民口中家喻户晓的“好大夫”——柴寿福,在这份忙碌身影的背后,不仅仅是他对医生职业的执着和坚守,更多的是村民的信任和赞扬。

  晨雾中的守护者:昼夜不息的健康守望

  当晨曦微露,恒山的薄雾尚未散尽,柴寿福已踏上前往卫生所的乡间小路。他每日清晨六点多到岗,直到暮色浸染群山才下班,披星戴月是常态。推开小恒山村卫生所柴大夫诊室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满墙锦旗如红云般铺满墙面,百十余面锦旗上的烫金大字在晨光中流转着暖意。候诊的村民们安静坐着,眼神里满是信赖,而诊床间那个青布褂子的身影正穿梭如织——柴寿福大夫左手攥着病历夹,右手轻捻银针,时而俯身细听患者叙述,时而指尖轻搭脉门,目光专注如炬。他的白大褂在药香与艾烟中划出利落的弧线,从东头诊床到西头药柜,脚步踏过的青砖地已磨出温润的光泽。

  “疾病无小事”是他挂在嘴边的准则,对每一位患者,他都细致询问病情、精准辨证施治。更难得的是他推行的“分级诊疗”原则:能调理绝不用药,能吃药绝不输液,能居家治疗绝不让村民奔波住院,这份对生命的敬畏与专业的审慎,让村民们真切感受到“家门口的医者温度”。

  银针飞渡沉疴去:妙手回春的乡土仁术

  在小恒山村,柴寿福的名字就像山间清泉般温润而亲切。每当提起这位身着白大褂的身影,村民们总会竖起大拇指,眼角眉梢尽是信赖与感激。近年来,小恒山村很多村民都进入矿区工作,然而,潮湿阴冷的工作环境与高强度的劳作,让脑血栓、风湿病等职业疾病高发,一度成为村民心中的愁云。

  在他的诊室里,银针在患者的穴位间上下翻飞,温暖的话语抚平患者焦虑的情绪。饱受疾病困扰的矿工们得到治疗,重返工作岗位;曾经卧床不起的老人重新站起,握着他的手老泪纵横;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他的免费救治重拾笑容。柴寿福用一根银针、一颗仁心,织就了一张守护村民健康的安全网,让曾经需要翻山越岭求医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拥抱安康,让病痛笼罩的家庭重新焕发生机与希望。

  杏林春暖传千里:微光成炬的生命摆渡

  曾经有一位从外地辗转求医的患者,这位身形壮硕的汉子因患脑血栓而行动受限,日常需依赖担架支撑,而家中年迈的父母不仅要照料他,还面临着经济上的重负。病痛的折磨与对家庭的愧疚,让他数次萌生轻生念头。三个月时间,从精准的穴位施针到每日的谈心开解,柴寿福不仅帮助患者恢复了自理能力,还主动为其减免部分诊疗费用,用医术与仁心重新点亮了这个家庭的希望。

  还有一位来自福建的少年,自小被先天性脊椎疾病困扰,家人曾携他辗转全国多家医院求治,始终未获有效改善。柴寿福接诊后,以三个月为周期制定系统诊疗方案,在施以特色针灸疗法的同时,持续给予精神疏导与成长鼓励。如今,这位曾被疾病禁锢的少年已能挺直脊梁走进校园,在知识的殿堂里开启了崭新的人生。

  他以银针作笔,山水为卷,在恒山褶皱里书写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答卷——那些减免的诊疗费单据、康复患者寄来的家书、深夜诊室里不熄的灯,都是对“平凡岗位铸就不凡”的生动注解。而他望向远山的目光里,藏着所有乡村医生的共同愿景:让健康的春风,永远吹拂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纠错】 【责任编辑:郭梁越 董云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