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哈尔滨片区以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新华网
2025 08/15 17:35:19
来源:新华财经

自贸区哈尔滨片区以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

字体:

  走进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片区(简称“哈尔滨片区”)的智能机器人、高端卫星产业园区,生产线上机械臂正精准组装卫星部件;“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创新中心内,中俄工程师联合攻关航空航天材料技术;科技经理人工作室里,专业团队为哈工大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精准匹配市场场景。这片土地正以“双自联动”、科技成果转化、特色产业集群三大核心引擎,驱动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

  “双自联动”:向北开放搭建国际创新走廊

  自2022年5月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目前该片区已出台自贸自创“双自联动”2.0版工作方案。打造跨国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在莫斯科格林伍德设立离岸孵化器,鼓励区内企业与全球先进国家和地区联合建立产业创新创业孵化联络站;制定“双自”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借助自贸区制度创新优势为自创区的国际高端人才和技术交流提供自由与便利化政策,建立重点产业领域紧缺人才目录,开展永久居留推荐“绿色通道”服务;围绕商业航天、智能机器人、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密集出台《关于支持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政策(试行)》《促进哈工大先研院、新区智能机器人岛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工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包”,指引着创新要素向关键领域集聚;设立产业投资母基金,创新推出“退税贷”“创新积分贷”等金融产品,出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管理办法,让企业“知产”变“资产”。截至目前哈尔滨片区高新技术企业达1323户,占全省的26.3%。16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小巨人”,128家中小企业入选省级“专精特新”,分别占全省的14.8%和24.5%。数字经济核心企业突破1000家、研发创新机构突破2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41.7%,打造全国“双自联动”先行区标杆。

  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室与产业园的“双向奔赴”

  创新构建“挖掘—对接—落地”全链条服务体系。2024年,哈尔滨片区联合哈工大、哈工程等高校成立科技经理人工作室,组建“科技部门+招商团队+服务机构”技术经理人团队,常驻20余个实验室挖掘高价值成果。通过新材料路演大会等平台,吸引超50家投资机构参与,促成哈工大先研院28个项目落地,转化率高达87.5%。目前,工作室已梳理可转化成果1000余项,推动同创普润高纯金属、善行医疗智能心电衣等40余个高精尖项目扎根片区,填补国内集成电路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空白。

  以高校为创新源,打造“一园一链”产业生态。哈尔滨片区依托哈工大航空航天科研优势,共建国家级航天高端装备未来产业科技园,获批入选“全国十大未来产业科技园”;联动哈工程大学攻关智能船舶技术,形成船舶新材料产业集群;联合龙头企业组建“数字经济产业联盟”,推动哈电集团抽水蓄能技术、江丰电子超高纯钛项目等成果产业化;依托哈尔滨科技大市场,建设东北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吸引东北亚地区知识产权产品挂牌交易。为强化人才支撑,该片区同步设立10个产教联合体,以住房、教育、医疗配套吸引刘宏院士团队等高端人才,让“科学家”牵手“企业家”。2024年哈尔滨片区转化科技创新成果367项,占全市34%,哈工大、哈工程新校区落户。

  特色产业集群: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雨林”

  哈尔滨片区构建“园区筑基—企业育林—传统焕新”三维培育体系。打造“智能机器人”“高端卫星”等15个特色园区,工大卫星智造基地实现年产180颗商业卫星,领跑国内商业航天;善行医疗建成全球首条可穿戴心电衣生产线,填补高端医疗器械空白。实施“科技企业森林计划”,对首次认定国家高企、省级“专精特新”、国家级“小巨人”分别追加省级奖补50%的奖励。投入14.7亿元实施47个技改项目,推动哈电集团、哈药集团等龙头企业拥抱数智转型,老工业基地“钢铁巨轮”逐渐驶向智能制造新蓝海。截至目前,该片区商业航天、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超30%,特色产业园区落地相关产业项目30余项,在谈项目58个,合计投资额13亿元以上,“一岛一谷”吸引20余家头部企业,形成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未来,哈尔滨片区将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政企学研金服”融合科创生态,为东北全面振兴贡献更多“自贸智慧”。

【纠错】 【责任编辑:董云竹 郭梁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