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的千亩沙棘种植基地里,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田间管理队伍穿梭林间,把装满沙棘果的运输车辆从冷库源源不断驶向开发区的加工厂区,呈现一派繁忙景象。近年来,林口县以沙棘为纽带,贯通种植、加工、销售、文旅等多个环节,打造县域经济新引擎。
种植端:规模化与标准化并行,筑牢产业根基
林口县依托寒地气候与土壤优势,将沙棘种植作为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通过政策引导与模式创新,推动种植环节向规模化、标准化升级。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整合分散土地与闲置林地资源,目前已建成10余个百亩级沙棘种植园,总面积达7万亩,成为全国重要的寒地沙棘集散地。
为保障原料品质,沙棘企业与合作社深度合作,提前签订收购协议,明确价格与质量标准,同时提供种苗培育、田间管理等全流程技术支持。专业技术团队定期深入种植基地,指导农户开展科学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治,确保沙棘果产量与品质双提升。数据显示,通过标准化种植,林口县沙棘果亩产较传统种植模式提高30%,合作社带动周边村庄农户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闲置林地也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转化。
加工端:精深加工破局,提升产品附加值
以往,林口沙棘多以原料果或初级加工品外销,附加值较低。如今,随着黑龙江圣宝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落地,沙棘加工环节实现从“粗加工”到“精深加工”的跨越。位于林口县开发区的加工厂区内,十万级净化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转,新鲜沙棘果经过清洗、压榨、萃取等多道工序,转化为沙棘原浆、软胶囊、护肤面膜等20余款高附加值产品。
企业年处理沙棘果达5000吨,通过“吃干榨净”式加工,将沙棘果肉、果籽、果皮分别转化为饮品、保健品、化妆品原料,产品附加值较初级加工提升10倍以上。企业投产后,不仅带动周边村民实现本地就业,还通过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吸引包装、物流等配套企业入驻开发区,形成以沙棘加工为核心的产业集群,预计年产值超1.2亿元。
销售端:品牌与渠道双驱,拓宽市场空间
为打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林口县从品牌培育与渠道拓展两方面发力,推动沙棘产品走向全国市场。整合产业资源,培育出圣宝泰、寒浆子、王小棘等特色品牌,通过统一包装设计、规范产品标准,提升林口沙棘的市场辨识度。同时,借助线上、线下融合渠道,搭建电商店铺、直播带货等线上平台,入驻大型商超、农产品展销会等线下终端,形成“线上订单+线下体验”的销售格局。
每年“双十一”“农产品大集”等节点,林口沙棘产品销量均实现大幅增长,仅线上平台单季沙棘原浆销量就突破500单,回头客占比超60%。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吸引外地采购商主动上门洽谈合作,目前林口沙棘产品已覆盖全国20余个省份,部分深加工产品还进入高端健康食品与美妆市场,进一步打开利润空间。
文旅端:产业融合创新,延伸价值链条
林口县并未止步于“种好果、做好品”,而是将沙棘产业与乡村文旅深度融合,打造“采摘体验+产品展销+文化传播”的新业态。每年沙棘成熟季,举办沙棘采摘文化节,设置果实采摘、产品品鉴、非遗展演等活动,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前来体验。去年采摘节期间,单个合作社就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通过产品现场销售,实现增收15万元。
此外,林口沙棘还通过参与文旅推介活动等方式,将沙棘文化与地域特色相结合,让“寒地沙棘”成为文旅名片。游客在体验采摘乐趣的同时,还能深入了解沙棘种植历史与加工工艺,形成“产业带文旅、文旅促产业”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从种植基地的绿意盎然,到加工车间的机器轰鸣,再到文旅现场的热闹非凡,林口沙棘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在释放发展活力。如今,沙棘产业不仅成为林口县工业强县、产业富民的支柱产业,更成为推动生态保护、就业增收、乡村振兴的综合载体,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小浆果撬动大产业”的精彩篇章。(沈林)